近日,南华大学甄德帅教授课题组在生物大分子领域TOP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(IF=8.2,中科院一区)杂志上发表了题为“A PEDOT enhance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(COF) fluorescent probe for in vivo detection and imaging of Fe3+”的学术论文,这是课题组近期在金属离子荧光检测方向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。甄德帅教授为第一作者,南华大学为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。
Fe3+参与各种生物过程,如血氧转运、三磷酸腺苷生成和微量元素代谢,机体Fe3+含量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。荧光技术因其方便、高灵敏度、高选择性和低成本而得到广泛应用。共价有机框架(COFs)是由共价键连接的轻质元素组成的高结晶多孔有机聚合物,其固有的孔隙结构为分析物提供了纳米空间。迄今为止,基于COF的Fe3+荧光探针具有量子产率较低,生物相容性较差等缺陷。因此,设计具有高亮COF荧光探针用于灵敏、选择性地检测Fe3+,对生物和环境的分析应用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和意义。
图 1. (A) PEDOT@COF 荧光探针的合成以及Fe3+的检测;(B) 实际应用。
如图1所示,本研究通过 1,3,,5-三(4-氨基苯基)苯(TAPB)与2,5-二甲氧基对苯二甲醛(DMTP)缩合反应形成了COF。随后,聚乙烯二氧噻吩(PEDOT)在COF均匀的孔径内以原位固态聚合的方式合成了PEDOT@COF荧光探针。首先,通过透射电镜、傅里叶红外光谱、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对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、化学组成及分子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探究。随后,通过绝对量子产率、辐射衰减率等测试对PEDOT@COF的光学性能进行探索。一方面,由于PEDOT中的噻吩单元增加了COF的电子辐射跃迁的数量,使得PEDOT@COF的辐射衰减率相较于单纯的COF高出2.2倍,从而具有更高的荧光强度。另一方面,PEDOT通过增强COF分子结构的刚性,使得绝对量子产率增长近3倍,从而具有更高的荧光效率。因此,PEDOT@COF相较于COF表现出更加优异的荧光性能。同时,Fe3+的浓度与PEDOT@COF荧光发射变化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,LOD为0.82 μM。此外,通过紫外吸收光谱、荧光寿命等测量技术结合前线轨道理论,发现荧光猝灭现象是由内滤效应(IEF)、光诱导电子转移(PET)和静态淬灭(SQE)协同所致。最后,为了实现该测量技术的实用性,我们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滤纸条的Fe3+检测器。共聚焦成像结果表明,PEDOT@COF可用于监测细胞、斑马鱼以及小鼠体内中的Fe3+水平(图2)。
图2共聚焦荧光图像。(A)HeLa细胞;(B)斑马鱼;(C)小鼠。
综上所述,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PEDOT@COF荧光探针,该探针能够很好地监测体内的Fe3+水平,是检测环境或生物体内Fe3+的潜在工具。
此次发表的成果是该课题组继Analytical Chemistry, Applied Catalysis B: Environmental, Food Chemistry,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,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等国际领域著名期刊之后发表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。长期以来,甄德帅教授课题组面向健康危害预防和国家重大需求,聚焦于“典型环境污染物的健康危害及有效防控”,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,积极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贡献力量。